html模版如何構建中國經濟新引擎(如何看待宏觀經濟形勢和政策措施)
原標題:如何構建中國經濟新引擎(如何看待宏觀經濟形勢和政策措施)

區域經濟增長極對經濟發展的帶動作用不可忽視。發展區域經濟培育起來的經濟增長極,可以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新引擎。上海自由貿易區、環渤海地區一體化建設,就是其中的有益嘗試。

中國經濟需要培育新的增長引擎

“我國原有的經濟發展方式越來越走不下去瞭,必須加快經濟轉型,催生經濟發展新動力。”國傢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常務副院長王一鳴表示,經過30多年高速增長,中國經濟已經到瞭必須邁過一道坎的階段,也就是常說的“轉型”。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們需要通過推進結構調整、創新升級,從供給端尋找中國經濟增長的動力。

在一個國傢經濟發展過程中,區域經濟增長極可以成為最重要、最具活力的增長點,然後通過聚集和輻射作用,成為帶動全國經濟發展的強勁引擎。

“經濟快速增長不太可能同時出現在所有地區。”復旦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孫立堅認為,一般情況下,經濟增長點分散在各個經濟圈、經濟帶,然後通過各自的發散作用,對整個經濟運行產生影響。

另一方面,由於中國幅員遼闊,全國同步發展的難度很大。“先在較小范圍內開展區域合作,實現區域內的統籌發展,然後再輻射至更大范圍,有利於規避風險,效果往往比較好。”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院長霍建國說。

孫立堅說,在很多發達國傢,都可以看到區域經濟發展戰略的影子。比如,日本在二戰以後的快速發展,就是從中心城市開始進而擴展到全國的。

30多年改革開放的積累,我國已初步形成瞭一些經濟圈、經濟帶、經濟區,進入瞭“多圈多帶多區”競相發展的時代。當前,提升這些經濟圈、經濟帶、經濟區內部的發展質量和合作水平,有利於充分釋放其拉動經濟增長的巨大能量。穩增長、促發展,總量大的還是東部。上海自由貿易區、環渤海地區一體化建設無疑是其中備受關註的新亮點。

上海自貿區引領對外開放升級

“上海即將開始建設自由貿易區的消息提振人心。”江銅國際貿易有限公司總裁蘇黎說,聽到國務院常務會議日前原則通過《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總體方案》的消息後,他興奮不已。

根據《方案》,上海自貿區將包括上海外高橋保稅區等4個海關特殊監管區域。和保稅區相比,自由貿易區的開放版本更新、更高。這塊佔地面積28平方公裡的試驗區,也因此被看成中國打造改革開放“升級版”的一方熱土。

“上海自由貿易區的試驗,絕不是一般意義上園區政策的優惠,也不是招商引資的一些突破,而是在更高層次推進改革開放的積極嘗試。”上海市發改委副主任、上海發展改革研究院院長肖林說,通過開放升級推動改革深化,從而可能帶來新一輪的經濟增長紅利。

國際上的自貿區有一個共同趨勢,即由貨物貿易為主向貨物貿易與服務貿易並重轉變,更加註重服務貿易發展。如香港依托自由港的功能優勢,金融保險、專業服務、旅遊文化、教育醫療、商業服務等服務貿易領域快速發展,2006年至2010年,香港服務貿易平均增速為11.2%,而同期貨物貿易平均增速僅為6.9%。這一方向正是上海自貿區所期待的。

上海自貿區建設將提升服務貿易能級。通過集聚跨國公司總部和營運中心、研發中心、投資中心等功能性機構,服務貿易功能不斷向貿易營運與控制、離岸貿易等高端貿易功能升級。霍建國認為,上海自貿區可以通過擴大開放,更多地引進跨國公司地區總部、營運中心等功能性機構進駐,在提升利用外資水平的同時,充分發揮外資先進技術、先進管理等溢出效應,帶動我國經濟的轉型升級。

“上海自貿區對實現上海國際航運中心的目標也非常有利。”上海一位航運企業人士稱,由於法律、稅收、金融等方面的短板,目前上海距離巴拿馬、新加坡等世界級航運中心仍有距離。上海自貿區關於航運發展將延續此前國務院“建設國際航運中心”的政策,即大力發展船舶交易、船舶管理、航運經紀、航運咨詢、船舶技術等各類航運服務機構,拓展航運服務產業鏈,延伸發展現代物流等關聯產業,不斷完善航運服務功能。

肖林認為,自貿區建設可以促進保稅區、保稅物流園區、保稅港區等功能創新,以開放形成倒逼機制,促進審批制度改革、投資制度改革、國有企業改革等重點領域攻堅,通過改革釋放新的制度紅利。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隆國強指出,在上海設立自貿區,可以給周邊地區的經濟發展帶來輻射和聚集效應,進而有可能輻射到全國。比如,上海自貿區建設將為外貿發展較為成熟的長三角地區提供更加便利的環境﹔而外貿行業的發展,又可以帶動周邊地區航海、運輸等產業的繁興。

環渤海經濟一體化走活區域“一盤棋”

環渤海經濟帶位於我國東部,連接京津冀及山東半島、遼寧半島,總人口達2.5億,GDP及投資、消費、進出口等主要經濟指標都約佔全國的1/4。較之於長三角、珠三角地區,環渤海地區無論從經濟體量還是陸域交通、海域通航都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是最有潛力的經濟新增長極之一。

一直以來,環渤海地區一體化表現並不充分。盡管有著成熟、完善的交通優勢以及重要的運輸海港,但比照長三角等地區,環渤海地區區域合作水平差距不小,區域內產業融合程度不足,一些省市產業趨同度高,產業同構現象突出。

今年6月8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環渤海省份經濟工作座談會上表示,希望環渤海地區大力推動改革創新,著力調整優化結構,擴大對內對外開放,加快區域合作步伐,構建區域合作發展的協調機制,以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統一市場體系建設、社會保障制度對接為重點,在區域經濟一體化進程中取得更大進展。

“環渤海地區在整個國傢經濟版圖中非常重要。”隆國強表示,推動環渤海區域一體化,加強各省份之間的合作,將使這一區域迎來新的發展契機,把環渤海地區打造成為我國經濟增長和轉型升級的新引擎。

環渤海區域一體化建設,將在更高層次上對環渤海區域產業進行統籌,發展新能源、生物技術等戰略性新興產業與現代服務業,推動區域產業結構的進一步優化。

實現環渤海經濟一體化,可以更好地挖掘區域合作與平衡發展方面的潛力,創造新的增長紅利。長期以來的區域行政壁壘等因素,造成環渤海地區發展不平衡。實施環渤海地區合作開發與整體開放戰略,在城市協作、港口發展、產業上下遊合作、產業梯度轉移等領域開展廣泛合作,可以避免無序競爭,優化資源配置。

此外,環渤海區域一體化建設還將加快該區域的城市化進程。隨著環渤海經濟帶的不斷發展,人們的消費能力會不斷提高,消費結構將不斷升級,這些都可以轉化為拉動全國經濟增長的強大動力。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hha44g7jj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